勤洗手使皮膚乾裂?異位性皮膚炎小孩的洗手5關鍵
2024.12.20
勤洗手是預防病毒的最佳方法,無法洗手時,也會使用酒精或是乾洗手替代。不少家長擔心孩子的手指手掌出現乾裂、甚至出血,皮膚科醫師蔡昌霖表示,有些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孩子,天生皮膚保護力較弱,因此,選擇對皮膚傷害最少的清潔方式是關鍵。
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寶寶,皮膚表皮保護力比較不好。所以除了勤擦油度適合的乳液以外,平常都會建議要選洗淨力溫和的洗髮精、沐浴乳、甚至是清水洗澡。
但2019年底到2020年初起,COVID-19冠狀病毒的疫情開始出現,台灣人經過2003年的 SARS、每年的季節流感,大家都被訓練得很好、知道除了「戴口罩」外,「勤洗手」是預防病毒的最佳方法。因為我們的雙手正是把病菌帶進人體內的重要媒介。
但實務面上,小朋友口罩戴不戴得住是個問題外,勤洗手的部份,不管是用肥皂、清潔劑加清水沖洗或是用各式乾洗手、酒精,連很多大人的手都受不了、導致手指手掌出現濕疹、脫皮或乾裂出血,更不用講如果用同樣的力道去清洗皮膚比大人薄、細嫩的孩子。而帶有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孩子皮膚保護力又比一般孩子差,更容易因為過度清潔而皮膚出問題。
那麼,要如何預防或減少孩子皮膚出狀況的機會呢?
其實只要記得一個簡單易記的大原則:皮膚的保護力的變好變壞、就好比「數學加減法」。
有人天生皮膚保護力好、有90分,也有人如異位性皮膚炎體質的孩子天生皮膚保護力差、可能只有70分,不同成份、不同洗淨力的清潔產品、都會對皮膚保護力產生扣分效果。使用洗淨力越強的產品、清洗時間越久、次數越頻繁,扣分會越嚴重,而扣分跌破一定門檻、皮膚就開始出狀況,所以關鍵就在於:怎麼讓皮膚保護力被「扣分扣少一點」。
關鍵1:水的溫度
「水+肥皂/洗手液洗手」是清潔雙手+預防病毒最好的方式。水溫冷熱不影響預防病菌的效果、但熱水洗去皮脂保護層的「扣分」比冷水強,所以在天氣與身體狀況允許的情況下、避免用溫度高的水洗手。
關鍵2:洗淨力溫和的產品
使用「水+肥皂/洗手液」洗手可以預防病菌的原因,其一是因為可以把病菌從雙手皮膚表面沖走,其二是有些病菌的構造有機會被肥皂/洗手液破壞。有人或許會問:那單沖水也可以把病菌帶走嗎?答案是可以、但有限,使用「水+肥皂/洗手液」的效果仍然遠比單沖水好。如果可以理解「水+肥皂/洗手液」在預防病菌上的作用是在於「讓病菌從手上被沖掉帶走」,那麼選擇洗淨力比較溫和的肥皂/洗手液就會是「扣分扣少一點」。
關鍵3:乾洗手類產品
如果身處於不方便洗手的環境、但又有清潔雙手的需求時,乾洗手類產品是大家常用的選擇。但乾洗手類產品預防病菌的原理就跟洗手不同、是靠有效殺菌成份(如酒精)靠足夠的濃度和接觸時間將手上的病菌殺死,但乾洗手類產品、也會同時破壞皮膚保護力造成「扣分」的效果。因此,市面上也有添加「護手配方」的乾洗手可供選擇,使用這類產品也可以「扣分扣少一點」。
關鍵4:乳液或護手霜
使用「水+肥皂/洗手液」或乾洗手後,已經被扣的分是既定事實,但我們可以靠清潔完後「勤擦乳液或護手霜」來稍稍補分。雖說被洗掉的皮脂和乳液相比、一定還是原本皮膚自然的皮脂最好,但乳液護手霜有擦絕對還是比沒擦要好。
關鍵5:洗手的時機
每個家長教養照顧孩子方式本來就不會一樣,先生照顧孩子和太太照顧孩子、標準也會不一樣,因此什麼時候洗手也會因人而異。上面說過、洗手越頻繁、扣分會越嚴重,那什麼時候要洗手呢?
台灣疾管署的宣導、建議應該在「吃東西前」「看病後」「上廁所後」及「打噴涕後」洗手。
資料來源: https://www.parenting.com.tw/article/5085487禾馨醫療皮膚科醫師