有品質的陪伴比全時間陪伴重要
2023.03.03
做一個有敏銳度的照顧者
嬰兒情緒能力的發展有一個很關鍵的因素就是「照顧者的敏銳度」,意思是,照顧者可以根據嬰兒的需要和反應,很有區別性的回應他。例如:寶寶因肚子餓而哭泣時,可以很快得到哺餵;寶寶焦躁害怕時,可以立刻得到安撫。
這種依嬰兒需求給的正確回應,有助嬰兒更有區別的表現出自己在各種情況下的需要,父母會發現寶寶變得更容易理解且愈來愈好帶,寶寶也會更有安全感、更信任父母,因而對父母的情緒訊號更有反應。在這種互動關係中,親子之間的親密感就會愈來愈深厚。
相對的,不敏銳的父母經常弄不清楚寶寶的需求而給錯回應,或是照著父母自己的意思任意對待嬰兒。例如下班了想跟寶寶玩,不管寶寶的狀況如何,就一直抱一直逗弄,等到寶寶真的需要安撫或回應時,又聽信老一輩的建議不理他,以為這樣孩子才不會被寵壞。
不敏銳的回應導致嬰兒弄不清楚自己要怎麼表現,才能得到所需的回應,也造成嬰兒不信任父母,或不知父母的狀況到底是什麼意思。這種情緒的混亂將使嬰兒的情緒能力沒辦法好好發展出來,不僅阻礙嬰兒對自己情緒的組織能力,影響嬰兒對外界事物的了解,也讓父母覺得寶寶總是在哭鬧或很難應付。
所以,父母如果想和寶寶建立充滿溫暖和正面的互動關係,就要練習去觀察寶寶的反應,合宜的去回應寶寶。
舉個例子來說,近年嬰兒按摩的好處開始受到重視,很多新手父母就去學了嬰兒按摩的手法,興致勃勃的要幫寶寶按摩,希望藉由親密撫觸促進寶寶的發展和親子關係。但實際操作後,有些父母可能會發現,狀況一點都不像想像中美好,寶寶在按摩時配合度很差,甚至哭泣或抗拒。
如果有機會去觀察那些按摩成功和按摩失敗的父母,可以發現,嬰兒按摩進行順利的父母,會看寶寶在按摩過程中的反應,調整按摩的強度、改變部位、增加或減少時間,但按摩失敗的父母則是不顧一切的努力把整套手法完成。結果,父母愈能配合寶寶,寶寶就愈能配合父母,親子關係親密其樂融融;而愈是不顧寶寶反應的父母,則造就出愈是難搞不領情的寶寶,挫折連連的互動關係也因而大大折損了親子間的親密感。
作者: 清大副教授 周育如 (親子天下Baby專特刊1期)